2022年9月20日上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张继红一行,在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执行主任王宏伟教授的陪同下,莅临中心开展专场调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医药健康科技处副处长程伟,医药中心副主任刘慧,医药健康科技处主管工程师王璐一同参加了调研。中心副主任王新泉教授和办公室副主任袁亚飞等陪同出席了调研会。
参观冷冻电镜平台
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中心冷冻电镜平台、蛋白质制备与鉴定平台以及王新泉、陈柱成教授的实验室。李雪明副教授与范仕龙老师在随行中分别介绍了新一代冷冻电镜的建设情况和蛋白质技术平台的发展现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雪明在介绍中提到:新一代的冷冻超高压电子显微成像装置,旨在消除现有冷冻电镜技术的局限性和瓶颈问题,为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带来新的结构研究方式。张继红书记认真听取了冷冻电镜等仪器设备的发展情况后,对平台的建设表示充分肯定,并鼓励中心抓住机遇,加快自主研发速度,“尽快解决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
座谈会上,王宏伟主任代表中心向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各位领导就中心的一期建设情况做了汇报。之后,双方在中心的人才引进、机构特色、机制探索等领域做了深入探讨。张继红书记据此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张继红书记
张继红书记指出:要切实加大青年科研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引进渠道,广泛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均衡和优化配置,应以开放和前瞻的眼光鼓励支持人才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只有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方能激发内在潜能,避免“惰性”、“安逸”之风的滋长。另外,张书记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激发科研兴趣,为科研创新创造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汇”,全面提升研究人员的
归属感和认同感。
合影
另外,张书记强调“本着不浪费公共资源的基础上”,要强化机构联动,形成合力,“不同机构之间要各有所长,主攻方向要相对聚焦。”同时,张书记指出:在推进人才项目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中,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科学家创业,并助力相关科研成果就地消化、吸收、转化。最后,张书记希望双方能够加强更深入地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助力北京市国际科创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