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邀请到美国《自然-方法》杂志高级编辑唐蕾博士,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馆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以编辑的角度解读: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Getting published in high-impact journals: a perspective from a Nature Methods editor)的报告,高精尖创新中心张强锋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会场内座无虚席。
张强锋研究员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自然》杂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自创刊以来发表了科学领域中众多前沿、创新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自然-方法》作为《自然》系列刊物,是一份由同行评议的科学月刊,主要刊载的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来说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唐蕾博士
报告中,唐蕾博士围绕《自然杂志家族:有影响的期刊》(Nature portfolio: journals with impact)、《期刊在科学界的影响》(The role of journal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ies)、《<自然-方法>编辑的工作流程》(The editorial process at Nature methods)以及《生物方法学的前沿研究》(Frontiers in biological methodological research)四大主题详细介绍了关于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编辑标准和工作流程。
唐蕾博士
在外界看来,在《自然》期刊发文貌似如 “盲盒”一般神秘未知,但是,如果能对文章发表的过程以及编辑的审稿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的话,“盲盒”也就不再令人恐惧了。在报告中,唐蕾博士以《自然-方法》为例,详细讲述了论文的发表过程。她指出:论文成功发表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你的科学研究,“清晰明了地展示你的作品”、“如何修改你的手稿”、“如何回应审稿人”、“如何与编辑沟通合作”等同样至关重要。报告中,唐蕾博士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事例着重介绍了编辑人员的评判原则以及评审流程。此外,唐蕾博士还强调了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了自己诚挚的建议,比如“采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忌用复杂的语法修辞等”、“如何写一篇文章”、“不要忽视cover letter”等。
报告结束后,唐蕾博士对在场观众所提问题进行了详细而生动地解答。观众也对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有了更为直观、更为全面的理解,并对今后论文的发表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现场提问
人物简介
唐蕾博士
唐蕾博士于美国杜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Stefan Zauscher教授实验室从事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合成无模板单链DNA的技术方法领域的研究。博士毕业后,她选择继续留在Zauscher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开发了一个基于核酸的聚合物药物合成平台。2018年6月,加入《自然-方法》,担任该杂志基因组学/遗传学、基因组编辑、DNA纳米技术和宏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编辑至今。
高精尖创新系列学者讲坛
传播“有思想的学术”,启迪“有学术的思想”。高精尖创新系列学者讲坛,旨在邀请青年学者,讲述生命科学的学术传承、治学机缘和科学理念,以彰显当代科研学者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本系列讲坛以“研究问题,交流思想,学术探讨,创新理念”为核心,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础上,感悟学术创新之乐趣,科学传承之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