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晚,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主任Anthony Hyman教授应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李丕龙研究员的邀请,做客中心“创新系列云上大讲堂”,并在线上做了题为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hysiology and disease(生物分子凝聚体对生理和疾病的意义),李丕龙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讲座。
李丕龙研究员
Anthony Hyman教授
Hyman 教授于长期致力于细胞内相分离的功能研究,并于2009年首次将“相分离”这一物理化学概念引入到生物研究中。当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变化时,多组元体系有时会分离成具有不同组分和结构的几个相,这就是相分离。与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经典的膜性细胞器不同,相分离而产生的凝聚体不受脂双层的限制,多是由具有弱多价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通过液-液相分离作用形成,且具有可逆性。
Hyman 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Hyman教授首先从细胞的区室化切入,通过对无膜细胞器组装机制的研究引入了相分离的概念,他指出,细胞通过非膜区室的形成和溶解来组织形成各种生化反应。在最近的实验中他们研究发现,这种生化组织中一个常见机制是无序蛋白质的相分离形成液体样区室。随后,Hyman 教授阐释了何为生物分子凝聚体,他解释到:这些液态区室随后可以硬化,形成具有新材料特性的区室,如凝胶和玻璃。因这些区室可以用凝聚态物质物理学阐明的原理来描述,因此被称为生物分子凝聚体。生物分子凝聚体曾是一种被忽视的生物学现象,现在它却吸引着越来越多初创公司和大型药企的注意。现有研究表明凝聚体参与RNA代谢、核糖体生物发生、DNA损伤反应和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过程,而且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的发生过程中也证明有凝聚体的身影。报告中,Hyman 教授详细介绍了相分离在组织和细胞生化稳态中的潜在作用,以及相分离异常在疾病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讲座结束后,Hyman 教授对听众们所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新系列云上大讲堂,由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联合策划组织。为使校内外广大师生共享学科前沿动态,品味多彩科研人生,中心使将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顶级学者专家做客“云上大讲堂”,以传播科学思想,启迪人生智慧。创新系列云上大讲堂,致力于为您带来精品学术“云”体验,我们在清华,在讲堂,与您重聚,和您相逢,云上大讲堂,与您不见不散。
Anthony Hyman
Anthony Hyman,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士,1993-1999年间担任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组长、资深访问科学家;1999年至今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MPI-CBG)主任兼课题组长。
Hyman博士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1991-1992年,Hyman博士为Lucille P. Markey高级研究员。2002年,被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任命为分子细胞生物学名誉教授;2003年被授予EMBO金奖,并在2007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2011年,Hyman博士获得德国最重要的研究奖——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2017年,他被授予德国国家科学院Leopoldina Schleiden奖章。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以奖励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杰出发现。同年,被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授予Hyman博士终身荣誉院士,以表彰他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杰出贡献。2019年,Hyman教授因其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德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授予carl - zeiss讲座奖;2020年,他再次荣幸地获得另一个奖项:威利生物医学科学基金会奖,并在同年获得了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Keith Porter讲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