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邀请到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德国歌德大学——Thomas F. Prisner教授,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基于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构象动态特性研究》(Structure and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Biomolecules Investigated by Pulsed Dipolar EPR Spectroscopy)的学术讲座,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高精尖中心PI方显杨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高精尖中心PI方显杨
Prisner 教授先后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多特蒙德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博士学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返回德国,并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自1996年开始于歌德大学担任正教授至今。他也是国际电子顺磁共振学会现任主席。
Thomas F. Prisner教授
近年来,作为可获取生物分子近生理环境(包括溶液、脂膜或细胞内)下结构信息的工具,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已变得极具吸引力。例如,通过对生物分子位点特异性的标记上一对顺磁自旋探针,并测定它们之间的磁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可获得在1-10纳米范围内的距离信息。这些距离信息可用于获取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其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构象动态特性信息,对理解配体结合、底物转运机制、分子识别和调控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作为发展分子动力学力场的基准等等。相比于核磁共振,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对生物分子的分子量没有限制,所需样品量更少,也无需同位素标记,因而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当天的讲座中,Prisner 教授介绍了其实验室最新的多项研究成果,并以多结构域蛋白质,膜蛋白和核酸为例,详细介绍了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在结构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动态特性研究中的潜力。
报告结束后,提问发言者络绎不绝,针对在场师生所提问题,Prisner 教授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解答并对提问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Prisner 教授渊博的学识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场提问
高精尖创新系列讲堂,为贴近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未来,中心将积极挖掘自身潜力,组织开展更多富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学术讲座,以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师生学术能力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