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学术研究事业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https://recognition.webofsciencegroup.com/awards/highly-cited/2019/ ),发布了其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球近60个国家的6216人次来自各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入榜。包含港澳台地区,2019年中国共有735人次入榜高被引科学家。据科睿唯安官方报道,中国内地已取代英国成为第二大“高被引科学家”所在地区。
在今年的榜单中,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主任施一公院士和高精尖中心PI闫创业入榜。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领导的实验室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手段从原子水平研究重要生命过程。过去二十余年,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果。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他们系统阐述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细胞凋亡的调控分子机理,为开发新型的抗癌药提供了重要线索;
自从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施一公的研究重心转移到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机理,围绕着在阿尔茨海默患者中发现大量突变的γ-分泌酶进行了系统的结构与生化分析,挑战了传统的“淀粉样沉淀” 致病机理,为理解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提供了理论指导。另外一项享誉国际的成就是针对剪接体的三维结构研究。施一公团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者率先突破,于2015年报道了第一个完整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被专家誉为中国60年来基础研究领域的巨大突破,并且很快入选经典国际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此后四年他的团队解析了剪接体所有基本状态的结构,将人类对遗传学“中心法则”的理解推进到原子分辨率。
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PI闫创业
闫创业,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以及X射线晶体学与冷冻电镜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篇,包括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9篇、Cell 3篇、Nature 2篇,总被引次数5600余次。
他在博士后期间系统参与并解析了人源和酵母剪接体不同状态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为理解前体信使RNA的剪接机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入榜这份备受期待的名单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或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国内外大学评估或学科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